於3月21日下午,西環海面舉報發現無頭缺手女裸屍。水警及消防人員把屍體打撈後,驚見除了屍體的頭部不見外,右手亦無影無蹤。屍體的腐化情況不太明顯,腹部只有輕微脹大。死者穿著上半身的內衣並於打撈時鬆脫。除此之外,右腳亦穿著一隻襪子。身分證明文件亦暫時無跡可尋,因此死者身份成謎。
這則新聞的專題可以很多:為什麼只剩下這些衣物?有受到侵犯的跡象嗎?頭部及右手是死時還是死後創傷?大概什麼時候被放到水裡?。這些問題當中,我卻想簡述一下肢解的這個部分⋯
利申:案件由於還在調查中,亦沒有額外的資料,故不便評論或從如此有限資訊斷定創傷來源。此討論純為學術意見。
美國電視劇《欲骨查》的法醫人類學顧問及製作人Kathy Reichs 的其中一本 Temperance Brennan 小說《Devil Bones》的情節跟上面這則新聞很像!都是在水面發現了浮屍,而且頭部也是被砍去的。她憑著斷頭位於頸部的創傷,發現了切痕。經比對之下,亦了解到斷頭造成的傷口屬於死後創傷(Postmortem)所造成。
一般而言,刀痕在骨頭上不難被發現,而刀痕會令人輕易聯想到肢解等恐怖情節。肢解屍體通暢原因有三:一、為了放屍體到特定的存屍地方;二、試圖去隱瞞屍體身份(所以通常頭部、手腳都會被砍掉,有些更會把屍體的指尖皮膚割掉以防止警方確認指紋);三、因為心理或情感的需求而殘害屍體。肢解案中使用的工具多半是手動或電鋸、斧頭或刀。而使用工具的種類,以及切割方向大都可以從切口分析得知。而切口也可分析到行兇者的心理狀態,例如:有否手起刀落?剛開始有否猶豫的跡象?學術上我們稱為試切創傷(hesitation mark)。簡單來說,試切創傷會比真正切割的傷口淺,傷口長短也不一。由此可以告訴我們到底行兇者是否熟手的慣犯或是否處心積慮犯罪的人。用刀肢解頭部,一般都會在頸椎的第四及第五節(即剛好是喉嚨的位置)下刀,而如果用鋸,由於需要力度較大,有時更會把頭顱底部部分骨頭一併去掉!

關於切痕比對(tool mark analysis/ comparison),我們都一般先看看創傷會是哪一類的利器或兇器造成,再量度切痕(striation) 的直徑及闊度,繼而比對資料庫已存有的資料。如果沒有這麼方便,便可能需要找所有有機會造成這類傷口的兇器來倒模測試,以再細分那些比較大機會是原本犯案的兇器。簡單舉例的話,小刀跟鋸的切口已經很不一樣。如果排除了鋸造成的傷口的可能,下一步就是要推斷哪一款小刀比較有可能。
希望法醫及警方可以儘快為這位女士提供身份,其家人節哀順變。
刀跟鋸的切口已經很不[[原因]]
已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