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人口。懸案。人類學。法醫。無名屍。假死。哲學思考。一本小說包含了以上所有的題材,你說我有可能不喜歡嗎?結局有讓人意想不到!按照犯罪學研究指出,的確女性犯人比較難去抓,主要原因是每每都覺得女性太軟弱,甚至不會太兇殘,因而在開首已經極速排除女性參與犯案的可能性。

小說中有些部分的畫面帶著恐怖片的意味~由於是在深夜讀完這本書,所以有種看完恐怖片,令我不敢睡及關燈的感覺~書裡面很有意無意在佈局等很大部分情節都想要讀者不要把世事想得太黑白分明。例如,在故事最初講述的媽媽把初生嬰兒藏在屋裡的暗格,嬰兒看上去就已經清楚知道完全營養不良。因為這位媽媽正在等待這名嬰兒自然地死去。可能,你會問這名媽媽為何這樣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因為這名嬰兒的緣起這名媽媽完全不自願的情況下出生,而出生的原因則是因為她丈夫對她的報復。「邪行之假設」—一件事的動機可以是惡,但以善之名執行,再報以惡,一瞬間善變惡,惡變善。這種以某道德標準來審視自身行為其實很容易走火入魔,以為自己有能力審判別人。
米拉,這小說的女主角是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對於一位警察來說,可能在辦案時會比較理性,但其實背後她只是將這些不順心、情緒波動以自殘展現於自己身上,甚至將自己的女兒都推得遠遠,只能以在女兒房間偷偷安裝的針孔攝錄機每晚看看女兒。不過,母愛大過一切,當在辦案時發現女兒可能有危險,也是會大半夜飛車到女兒的居住地尋求安心。正正因為對於女兒覺得母愛,讓她沒有徹底地邊緣化自己。我想作者多少都有想藉著以此為題的小說指出,多關心身邊的人,展現同理心的重要性。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邊緣化。故事裡的犯案者都是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對於自己現有的生活已經失去信心,繼而選擇以掉下主謀的「安眠藥」陷阱,一覺醒來以另一身份、另一種方式重新過第二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