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趁著六月初飛之前,因為準備出外工作的關係,不得不來來回回坐了兩個多小時巴士,趁機在車上讀讀嘉薰醫生的作品。這本稱為《最後的房子》的書,在最初我以為是指醫院,但其實不然!反而,是我比較熟悉的殮房。由於某些情節有親身經驗的關係,讀起來因而有共鳴及身同感受。
首先,殮房的位置、環境、溫度很冷冰冰某個程度上是因為有實在的必要。裡面的負氣壓(即是空氣流入不流出)是對公眾衛生安全的重要一環。殮房的「光猛」及白光燈都是為了令法醫科專科醫生能清楚檢視屍體的變化,繼而作出有關化驗及下一步行動的判斷。不過不要忘記,醫生、法醫科醫生、殮房工作人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雖然因為工作需要感覺上很冷漠,但是這其實都是為了令工作得以進行的專業精神。不要以為凝視死亡的多寡就一定變得冷漠。(賣廣告時間)《屍骨的餘音2》我有仔細提到過,從我的角度怎麼看這『冷漠』、『麻木』、『無情』的一些既定印象。簡單來說,透過暫時放下感情的波動,利用理性去思考,以專業幫助受害人會更有意義。而這份感情波動的重要性提醒著我們他們都是別人的親屬、家人。
把鏡頭拉遠一點,我們可以思考到底我們社會對「死亡」這事隔絕了多遠?聯想一下,一個陪你走了幾十年的人,呼吸停止後就等於將要永遠離開你,卻因為體制及編制的關係,必須在以分鐘計的時間內送離殮房,這樣你覺得夠嗎?這背後很大部分都是因為大家對屍體的了解有一定的誤解(可以是因為『約定俗成』的關係,或是因為我們社會風氣)。我們難道就不可以好好利用既有設施,就如嘉薰醫生所說,去為在生的人及死者服務?體制是有必要,哀悼告別也是有必要,中間的做法及平衡點卻是在於我們去尋找。
殮房,即人生最後的房子並不一定是負面、冷冰冰的,改變就必須由我們從對死亡的印象開始!
(賣廣告時間:另外有共鳴的原因也是因為我的兩本作品都有略提這些想法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