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為愛美而改變身體外觀的例子很多,譬如:中國的「三寸金蓮」、十九世紀的馬甲束腰,及至今天都可以在泰國北部清邁找到的長頸族。
長頸族(Karen people)的族民多半來自緬甸難民。外界對他們的評價就是簡單的「有著奇特的審美觀」,卻忽視了中間的歷史、政治及社會問題。這個村落甚至被西方媒體稱為「人類動物園」(human zoo)。到現在為止,對其骨骼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多半的所謂研究只是一些寫給遊旅客看的文章。
在有限的文獻裡寫的是長頸族的女性約從九歲開始戴九層,即約三點五磅黃銅造的頸圈。但星期三出生的女孩子在少於五歲就要開始戴,因為習俗上認為星期三出生女孩子靈魂較弱,無法抵抗黑暗靈魂的傷害,故需要戴項圈來保護自己。她們約每四年會加圈一次,直到青春期完結之前加到共十一磅,而換頸圈這件事一生中會發生約九次(即約至四十五歲)。此時,頸圈約重二十八至三十三磅,共三十二圈。不要以為每次加圈都只是加新的金屬圈上去而已,原來是所有金屬圈都要換掉的啊!
這麼重的金屬圈看來會把頸項拉長,原來這是錯覺!學者從X光片中得知,其實是金屬圈重量把兩邊的鎖骨(clavicle)向下壓,所以到後來的頸圈都是架於肋骨上。與此同時,頸圈亦令下顎骨(mandible)永遠提高,影響上下顎生長、臉部生長及比例等。所以,有研究表示,她們的臉比較短,影響了牙齒整合等口腔狀況。
二〇一五年,美國洛杉磯一名叫Sydney的女士,愛上了這個戴頸圈的習慣。她的脖子看上去已經拉長了五吋,共戴了十六個圈。她開車及停車都出現了問題,因為頭不能轉,無法看清左右路面情況。另外,頸圈亦改變了她的飲食習慣。雖然醫生不停勸告她要停止,但她不願意。從她這個例子可顯示戴著頸圈生活於我們這個社會中會面對不少問題。最後,她終於在二〇一七年抵不住醫生的建議,把頸圈脫下,並展開了物理治療的旅程。
學者曾以結構性暴力框架的模式探討戴頸圈、紮腳及穿馬甲束腰等文化現象。研究從生物考古學角度切入,以這些骨骸去分析這些加持於女性身上的社會標準如何反映了當下社會意義及政治結構。
原文刊登於Beginneros